网络杜交偏好造成现实人际交往的淡化
网络上直流行者这么一句话:“人与人之间最通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坐在你对面,你却在一直玩手机。”这是一个在现代媒介手段高运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可避免带来的一个问题。
上课路上,还没到教室,刷会儿微博;课间去个洗手用,手机带上;午体时间睡不着,看看娱乐人封;论文太难写,刷刷朋友圈;吃饭时候太无聊,放个综艺节目;同学聚餐,互相安利最近又有哪个小哥哥小姐姐好看skr人了;半夜睡不着,朋友圈发张自拍诉说寂寞。
雪莉,特克尔( Sherry Turkle )把以上现象称为“群体性孤独”。人们如此习惯于自欺欺人,逃离真实的交谈,如此习惯于更少更浅的交流,以至于他们几乎希望躲开现实中的朋友。
还有很多大学生们都希望自己可以进行多任务处理,社交网络工具使多任务处理成为可能。他们可以同时处理多项社交进程,但是又希望成为别人的唯一关注,所以感到越来越孤独。
规划网络社交平台的使用范围和时间
网络社交平台虽然为学生提供诸多人际交往的便捷优势,但同时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主观意向,往往受制于网络社交平台的约束性。
如果不限制网络社交平台的使用范围,学生对自身的社交行为也会产生模糊认知。例如在网络社交平台App软件类型中,微信、陌陌、探探等软件功能优势较为明显,提供了多元性的交际空间和范围。但是在部分交友软件集中扩大了非理性的社交内容后,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会加剧。
有时学生线上社交网络平台在线时间过长,反而容易造成大学生的社交孤独感知。合理规划网络社交时间,成为大学生必领去做的功课。大学生必须从现实社交维度重新树立自己的人际交往认知,真正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抵消社交恐惧心理。
提高现实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交媒体在为我们带来便捷社交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网络社交偏好与现实人际交往关系错位的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社交的偏好选择与现实人际交往不应该是二选一的问题,它们应该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大学生需要适当地走出网络社交的虚拟世界,鼓起勇气去接触屏幕之外的生活,敞开心童去跟家人朋友面对面聊天。
可以在线上线下构建完整的互动渠道,进而增强社交主体的人际交往互动性。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线下的社交活动。例如,校内的各类微信网络群体,可以组织更多的线下见面会,让学生在线下交往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再如学校体育类社团组织常规训练,社交主体可以在比赛或者晨跑中相互了解并达成共识。通过参与户外活动接触各色人群,在活动中相互帮助,增进交流频次与深度。在零距离的社交行为中,建立简单的人际交流网络,缓解社交恐惧心理,最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克服社交恐惧
合理理解自己的反应。首先弄明白在感到焦虑和胆怯时,自己的大脑里正在进行怎样的化学反应。你并非不正常,你的大脑仅仅是对新的刺激反应反常,所以处理起来格外小心。了解这点,将帮助你合理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且会让你在未来遇事更放松。不用变得害羞又焦虑,告诉自己,只是-些化学物质和细胞遇到一些不存在的威胁时的反应,加速跳动的心脏和出汗的手心都是正常的,然后就能冷静下来,理智应对。
不要沉浸在消极想法里。离开聚会或某个社交场合之后,别老念着那些本该做得更好的地方,别去想“为什么我会那样说那样做”。每个人时不时都会胡言乱语,然而,专注于负面将使你相信自己是一个在社交场合说错话的人,而且这种想法会经常表现出来。每个人都会说错话,别纠结,忽略它。做最好的自己,当必须要发表意见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无需说话,也别感到压力,冷静下来,玩得开心就好。
别总是假想人们会对自己评头论足,大部分人主要关心他们自己和他们周围的事物,他们没时间拿别人的行为消遣。记住:只要是人,都会偶尔笨嘴拙舌,笨手笨脚。
不用急着回答问题。如果有人问自己问题,停下来,思考一会儿再给出适当的回答。大部分在社交场合焦虑和恐慌的人都会立即回答,他们感到必须立即回答问题。当别人话音刚落,他们就认为自己被迫开始说话了,其实没必要。短时间的思考后回应,这样的话听起来将更深思熟虑,更有见解,而且更完备地表达出想表达的内容,你看起来会更加有执行力。把想法集中在一起,避免说“嗯”, 用更智慧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才华。
舒展肢体。生理决定心理。避免做出胆怯害羞的举动,别畏畏编缩,别隐藏自己。站直了,昂首挺胸,人们更相信个人展现出的肢体语言,而不是发表的言论。如果个人看起来就很胆怯,人们将认为他(她)是害怕的,并且把他(她)当作一个胆小的人对待。
必须学会如何舒展肢体,有气场的人更善于如此将更有利于传达信息, 会让人看起来比平时更加信,十。别抱胸,摊开双。多使用肢体语言,这将更有利于传达信息,会让人看起来比平时更加强大。焦虑的人会把自己缩成一团,自信的人充满阳光和张力。当尝试舒展肢体,你会看起来更加自信、更有掌控力!
社交恐惧者还有个很明显的特征是会有很多突然的举动。狮子之所以看起来很自信,因为它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采取行动,且永远从容不迫。要避免“花栗鼠”行为(花栗鼠总是左顾右盼,一惊一乍,时刻警惕,总是紧张不安处于防备状态)。沉稳而从容不迫不仅会使人看起来更加自信,而且它也确实能够增加你的底气。
提前准备。准备很重要。如果要参加一个聚会,必须提前了解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包括有关的八卦,这会对你的社交活动大有帮助。要明白在社交场合没什么可恐惧的。即使最糟糕那又能发生什么呢?
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列出来。你会发观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冷静,慢慢来,做好自己,没有什么可恐惧的。
小贴士
如何打开聊天话题
就地取材。结合所处的环境,就地取材来引出话题,比如赞美一下室内的陈设,比如问问电子产品的性能如何,谈谈墙上的画如何出色等等。这样的开场白虽非实质性的谈话,但可以使气氛融洽。评论不应用挑剔的口吻,多用“这幅画映衬着花瓶,配起来很好看”之类赞美的语气,是最得体的办法。
找到共同语言。有一句话叫“活不校机半句多”,半句都多了当然下面就是说“不”了。那么在交流过程中找到共同语言,即实现语言同步,就可以有效规避这种情况。
与谈话对象“合作。交谈不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感想和情绪,而是一种合作的程序。不同年龄、不同专业、 不同地位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趣味,都有不同的语言和习惯。因此,在交谈中选择什么样的话题,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口吻应当有所不同,这样大家才能感到都是“自己人”,否则便会产生无形的隔阂。一般说来,一个人感兴趣的东西多是他(她)知识储备中的精华部分。即使你原本无此兴趣和爱好,又何妨听一听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说不定你就会对这些爱好发生兴趣。
先思而后言。每当说话之前,应对自己所要说的话稍作思考。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知己知彼,即一方面对自己的性格、脾气、心境有个正确的估计,设置自我“警戒线”。同时对对方的个性、爱好兴趣等有个概略的了解。二是对谈话本身有所准备,即谈话的内容、提问的方式,语言、声调等等。只有靠我们自己留心自己的讲话,注意对方的反应,才能发现自己不适当的话题和词句。
注意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发问首先应注意内容,不要问对方难于应对的问题。如超乎对方知识水平的学问、技术问题等;也不应询问人们难于启齿的隐私,以及大家都忌讳的问题等等。其次是注意发问的方式。查户口式的一问一答只能窒息友善的空气。比如对方来自东北,你若这样问:“你是东北人吧?”“你刚到南京吧?”“东北比南京冷吧?”等等,对方恐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是”。 这不能怪对方不健谈,而是这种笨拙的发问也至多能回答到这个程度。如果你换一个问法:“这次到南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东北现在建设得怎么样?有什么新闻?”等,这样的话,对方不但可以介绍一些你所不了的新鲜事,还会使对方能充分叙述自己的感受而使空气自然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