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情绪对话
每种情绪都有它自己的声音、个性、目的和用途。与情绪对话就是读懂情绪、了解情绪并接纳自己的情绪。
移情的能力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正常的人类属性,是我们的非语言性的表达能力。通过移情的作用,我们能够倾听潜藏于文字间的意义,理解人们下意识做出的动作,推定他人的情绪状态。
移情使得我们敏感而富有直觉,帮助我们向前发展,深入理解,并与自我、他人及我们的视野和意志发生联系,并能积极对话。人被自己的情绪包裹着,与情绪对话不是一个命名情绪或者控制情绪的过程,不要把情绪当作疾病来对待。通过对话,投入我们所有情绪,以便我们在原始层面对话这将消除我们对情绪感知的障碍,同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情绪。
每一种情绪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地方,快乐和幸福不过是复杂情绪统一体中的两种状态。有些人尝试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但是很难。每种情绪都传递着自身独特的信息,它的希望和需求,它在精神上的目的。情绪不会因为我们想要它们转化成什么就是什么。“转化”一种情绪意味着压抑一种情绪,这种转化一开始看上去不错,但最终会使人陷入困惑,情绪絮乱。
通过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移情地看待自己的情绪,与情绪对话,当我们以移情的方式进入考虑问题的状态时,我们就会更有智慧地看待情绪。
合理宣泄情绪
喜怒不行于色,强行压抑自己的情绪,会给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如果情绪出现后我们没有主动去寻找正常的出口,大脑神经系统就会帮助寻找身体的出口,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各种疾病。不能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容易引起与他人相处的困扰。C型性格(C就是取Cancer的第一个字母),由于情绪和认知长期不一致,就会感到痛苦,然后倾向于拒绝、否定自己的情绪,进而体会到更多的压力,表现为害怕竞争,逆来顺受,有气往肚子里咽,爱生闷气。
因此,学会用合理方式宣泄情绪,十分重要。宣泄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像哭泣、倾诉、逛街、听音乐、睡觉、散步、运动、看电影、追剧、读书、打游戏等。
每个人可以根据习惯选择不同的宣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抽烟、酗酒、摔东西、吵架、打架等,只能暂时逃避痛苦,过后需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和烦恼。
运动、向朋友或家人倾诉等,才是让自己身心得到彻底放松和安慰的宣泄方式。
掌握情绪ABC理论
几乎所有法国人都反对贝聿铭被法国总统钦定为卢浮宫重建项目的设计师。面对设计院委员的冷嘲热讽,面对街上巴黎女人故意对他的吐痰羞辱,贝聿铭没有大发脾气,影响自己的心境,而是用金字塔式的设计让卢浮宫成了法国人最骄傲的建筑。改变对事件的认知,调整心态,乐观面对,不被外界影响,做好自己的事,这便是管理情绪的意义。
“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经历了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的理论精髓,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这个理论中,A代表诱发性事件;B代表当事人对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价和信念;C代表这一事件后,当事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是外部事件A直接引起了情绪和行为结果C。实际上,人们忽视了当事人的内心,活动这一重要因素。忽视了当事人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正是这一部分B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状态。
ABC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根本原因。该理论认为,情绪的本质就是一种态度、价值观念,也就是一种认知过程。一个人的情绪不但起源于这些信念,而且也会因为这些信念的稳定存在而持续下去。
所以,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B)来改变、控制其情绪和行为结果(C),这是治疗实践的核心,其中所用的重要方法是对不合理信念加以驳斥和辩论D,使之转变为合理的观念,最终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E.这样,原来的A-B-C理论进一步扩展为A-B-C-D-E的治疗模式,即合理情绪疗法模式。
了解不合理观念的特征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我们发现不合理的观念常常有以下特征:
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
例如,“我必须得到老师的肯定”、“我应该比别人做得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据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某人来说,他(她)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他(她)周围的人或事物也不会依据他(她)个人的意愿而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饽时,他(她)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说,就好像用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指责别人,产生怨恨、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
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
例如,“我这次期末考试挂了两门,我的大学学习就要over了”,“这次竞选没能当上班长,不会有什么前途了”,“我没有拿到奖学金,再没脸见人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前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糟糕至极。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他(她)遇到他(她)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情时,他(她)就会陷入不良情绪体验中。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该多检视下自己,是不是存在一些“绝对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
根据情境调整认知
影响心情的往往不完全是事物本身客观状态,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同样的事情,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感知,就会获得不同的认知印象和情绪反应。
如针对我们经常会有的考试焦虑、面试焦虑等问题,有研究表明,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思虑过多,我们担心的问题——40%从未发生的+12%担忧别人的想法+10%无关紧要的事情+8%值得考虑的事情——但是其中一半是你根本无法控制的。
所以,力所能及地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不要陷入过度思考的泥潭。